明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,露胎处均可见星点装或大片火石红斑。这种火石红斑,自元*始出现,经明代,沿续到清代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。
明洪武民窑青花的青花呈深靛青,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,经历了一个从*初的晦暗沉滞到明丽浓艳的过程。早期的胎骨粗松,含灰或含黄,至洪武晚期则呈现白色。纹饰均采用一笔勾勒,线条圆劲飞动,有花草禽鸟纹,也有各种几何纹。
明永乐民窑青花瓷钴蓝发色和洪武民窑大体相似,以靛青为基调,流散现象或多或少存在,胎大多比较白净,也有少数呈浅灰白色。普遍存在缩釉现象。
明代的日用瓷器,除了宋元时期的大窑场如磁州、龙泉等地仍有烧造外,不同程度的粗、细陶瓷器生产遍及山西、河南、甘肃、江西、浙江、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省。
明洪武时期瓷器造型还留有元代雄浑厚重的遗风,该罐虽小,却造型大气朴拙,短直口、弧腹丰肩、平底,底部粗糙,未精心修整,有明显火石红痕迹。
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质量,色泽浓艳,所用青料为西亚地区所产的“苏麻离青”。宣德时期代表性的青花颜色有两种,一种浓艳深沉,色泽深蓝。
明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类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洪武时期的青花色泽一般较为暗淡,所使用的青料为国产料。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器,造型粗重厚实,制作尚未脱尽元代青花瓷器的粗犷风格。所见的大都是蓝中见黑的色泽。多为碗类,还有少量大盘、菱口盏托、梅瓶、执壶、大罐等。传世较少。笔者十分幸运,近日偶得两个明代前期的民窑青花小罐,其中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小罐,高10厘米,直径6厘米,虽不起眼,却是明初真品。(图1)明洪武时期瓷器造型还留有元代雄浑厚重的遗风,该罐虽小,却造型大气朴拙,短直口、弧腹丰肩、平底,底部粗糙,未精心修整,有明显火石红痕迹。(图2)明洪武民窑瓷器的胎体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,从该罐的底部可见其胎体状况符合明代初期的时代特点。这件小罐是洪武早期制品,在装饰技法上,此罐“一笔点画”,笔调自然飘逸,纯熟朴实。肩上绘简易莲瓣纹,腹部以一周莲瓣纹将主题纹饰分为上下两个区域。上部为简易折枝花卉及束把草叶,下部为自元代起就流行的云纹。青花色泽清淡,釉面玻化程度高,柔和悦目。
永乐、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质量,色泽浓艳,所用青料为西亚地区所产的“苏麻离青”。宣德时期代表性的青花颜色有两种,一种浓艳深沉,色泽深蓝。因“苏麻离青”为低锰高铁,故减少了青色中的紫红色调,由于钴料中含铁量高,在凝聚处有自然形成的黑褐色结晶斑。另一种含铁量较低,呈现幽雅青纯的色泽,多用于描画人物。正统、景泰、天顺时期的青花瓷器,其青花呈色有宣德时期的遗风。